從蜀漢身上學到什麽
首頁
華夏五千年文明,朝代更叠不斷。在改朝換代之際,評價各個政權爭奪者的標準往往是「勝者為王,敗者為寇」的叢林準則。然而,在那最黑暗、最動蕩的三國時期,蜀漢——這個失敗的政權,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名氣,可一點都不比實際勝出者曹魏弱。因為蜀漢的存在,超越了傳統的軍閥割據,蘊含了中國人的氣節和精神核心。
蜀漢從統治者到臣民,無不是堅定而樂觀的理想主義者。從桃園結義的「上報國家,下安黎庶」,到末路將軍姜維的「我計不成,乃天命也」,面對天下大亂,群雄逐鹿,漢室傾頹已成定局,蜀漢依然堅定地以「復興漢室」「克復中原」「報先帝大恩」為奮鬥目標而轉戰四方,哪怕他們中的一些人,像姜維一樣,連「先帝」和皇帝都不曾見過,卻仍死心塌地踐行「重振漢室」的夢想。這是什麽?這是一種理想主義,是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」的大無畏精神。這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蜀漢名臣、千古一相——諸葛亮。
作為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,他身為隱士,在南陽躬耕,但「每常自比於管仲、樂毅」,說明他並不是決心歸隱,只是不願為當權者——曹操,那個曾經差點殺死他的人(曹操屠城)而服務。他渴望一個有仁心的君主,可當劉備前來,他卻婉拒了兩次。我想,並不是因為他「出門訪友」而不見,而是得知劉備「安民興漢」的願望後,他自知難以實現。畢竟,他神機妙算,孰強孰弱,孰敗孰勝,一觀便知。但劉備的三顧造訪,打動了他。這世上,怎會有親自去招聘的老板?他答應了。他從一個務實到有些悲觀的隱士,蛻變為一位理性而不乏理想的軍師。他按照自己「隆中對」「三分天下」的決策,一步一步的實行。他雖深諳「知天易,逆天難」,可這一次,整個蜀漢都願意為天、為命運、為漢家而拼一把,他又何嘗不想呢?夷陵之戰,劉備病逝,蜀國每況愈下,復興漢室已成空想,諸葛亮也深明此點。在歷史上真正的「罵王朗」那段中,諸葛亮及其軍士被王朗的宿命論駁得「默然無言」。盡管如此,諸葛亮仍然選擇了北伐——一場看不到勝利的戰爭。他是在為蜀國續命,因為理想和戰鬥是蜀國的精神內涵,拋卻理想、放棄戰鬥只會讓蜀國淪為劉表之徒。蜀國末期的窮兵黷武,包括孔明的六出祁山、姜維的九伐中原,都以悲劇性的失敗而告終,但他們那種「明知不敵,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」的鬥爭精神,以及「明知前路未蔔,也要放手一搏」的大無畏精神,是我們當代中國人應當深切領會的。
理想主義成就了蜀漢,但在某些方面,它也促進了蜀漢的滅亡。
蜀國的核心,無需多言,自然是劉關張三兄弟。草根出身,沒有家世,但彼此情同手足,心在一條線上,像極了如今的創業合夥人。我們不妨把蜀國看作一個公司,從三個人的白手起家,到中國「前三強」。憑借關羽、張飛、趙雲的武力,糜竺、孫乾的財力和諸葛亮、龐統(中途死於落鳳坡)、徐庶(被曹操忽悠走了)的智力,公司前期發展迅速,奪得了廣泛的市場和資金。但是,這個公司里真正能有話語權的,仍然是劉關張,他們的兄弟利益高於了公司利益,這導致在決策時易失去大局觀念,激情執政。比如夷陵之戰發動前,劉備幾次欲為關羽報仇,都被諸葛亮勸下,可在張飛的質問下,還是不顧大局地向盟友開了火,致使蜀國元氣大傷,從此一蹶不振。蜀國在管理上的混亂不僅體現在「兄弟情」上,更表現為權責不分:能者包攬全局,不能者空享其成。
蜀國確實有大將——五虎上將,他們武力高強,名震華夏,每次出征幾乎都是帶著勝利歸來。但也只有這五位了,沒有下五位了,因此每死一個,對蜀國來說都是極大的削弱。蜀國打過的仗也有上百次了,但幾乎都由五虎上將包攬,這對於後期將才的培養,是極為不利的,因為他們缺乏實戰經驗,只能做名將的副手,這也直接導致了蜀國後期軍事上後繼無人的局面;反觀曹魏,名將也有,但曹操並不總是依賴他們,給小將以成長空間,這使得曹魏前期有五子良將,後期也有郝昭、王雙這樣的猛將不斷給孔明製造麻煩。
蜀國也確實有奇才——臥龍、鳳雛和姜維,他們才智超群,運籌帷幄,敵人的一舉一動都能預測得絲毫不差。但也僅此三人,再無別人。龐統去世後,孔明獨攬全局,擔子更重了。所話說,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。孔明計雖百算,也難敵對面曹家程昱、荀攸、荀彧、劉曄以及他的終極對手司馬懿的輪番夾攻。針對這種現象,蜀國內部也不是完全贊同,丞相主簿楊颙曾告誡諸葛亮不要越俎代庖,「為知有體,上下不可相侵」,應當確立合理的製度和責任分工,讓每個員工都有活幹,都能在盡責中得到鍛煉。但,為時已晚,整個蜀國已經習慣了諸葛亮的包辦,除姜維外也沒有能勝任的人才,而且蜀國的國力也已經無法招募和培養人才。整個蜀國的後期,一共就只有姜維和夏侯霸兩個新人入夥。缺乏新鮮血液在蜀國各個方面已然成為了常態,諸葛亮盡管意識到,也回天乏術而無力改變了。由此可見,缺乏對人才的培養以及權責不分,才是蜀國公司破產的根本原因。
但從另一方面說,蜀國公司也有它獨特的成功之處,在於其能審時度勢,註重輿論造勢,主張「愛民」,意圖靠「人和」製勝。這里的「愛民」,並非純粹出於仁義,而是人民本身就是財富。中國古代稅收的主要來源便是農業稅,而農業稅的納稅主體便是廣大勞動人民;三國混戰不斷,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才會使公司具備開拓「市場」的能力,而軍隊的主體也來自廣大勞動人民。因此,得到眾多百姓擁護的蜀國公司,在沒有決策失誤、沒有外界威脅的情況下,是可以維持相當長時間的。比如在公司前期,一塊根據地都沒有,劉關張三人滿中原亂跑,但由於人民擁護,在哪里都能紮下腳跟,獲得喘息機會,並最終壯大;反觀曹操,「所到之處,雞犬不聞」,他屠城的惡名使得難以在新開拓的土地立足,只能依靠更強大的武力製勝,而這往往會一敗塗地,比如著名的赤壁之戰,就是強攻而不勝的例子。到了近代,也是如此,抓住了人民,也就掌握了主體稅收,因而從經濟上,收不上稅的國民黨和收得上稅的共產黨,孰勝孰敗,一觀便知。可見,人民不僅能提供道義上的支持,更是一種經濟和軍事力量。
蜀國雖然早已作古,他們復興漢室的理想也未能實現。但從他們身上,我們不僅看到了歷史興衰的因果,更有一股理想主義的英雄氣,在馳騁、縱橫……
蜀漢皇朝 , All Rights Reserved